按國標的分類因為國內沒有有效手段來區分釀造醬油還是配制醬油,市場上基本沒有配制醬油的身影。只要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不管是釀造醬油還是配制醬油,都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高鹽稀態發酵醬油(含固稀發酵醬油):以大豆/或脫脂大豆、小麥和/小麥粉為原料,經蒸煮、曲霉菌制曲后與鹽水混合成稀醪,再經發酵制成的醬油。低鹽固態發酵醬油:以脫脂大豆及麥麩為原料,經蒸煮、曲霉菌制曲后與鹽水混合成固態醬醅,再經發酵制成的醬油。標準號:發酵中,原料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質、脂肪等,亦在酶促下發生變化,形成各自分解產物。產物中,有機酸與醇經酯化反應形成各種酯化物。除氨基酸產物外,醬油中的糖類有糊精、麥芽糖、葡萄糖、戊糖;有機酸類有乳酸、乙酸、檸檬酸、琥珀酸、丙酸、蘋果酸等;醇類有乙醇、甲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等;酯類有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酸乙酯等。各賦予醬油特有的滋味。醬油釀制中還發生褐變反應,即生色。褐變有酶褐變與非酶褐變兩種。前者是在微生物酚羥基酶和多酚氧化酶催化下,酪氨酸氧化成棕色黑色素,這主要發生在發酵后期。后者無酶直接能參與,是發酵產物葡萄糖類物質與氨基酸經美拉德(Maillardreaction)反應生成類黑素。延長發酵期,提高溫度,能強化此反應,但影響酶發酵。所以,只在發酵后期可采用此褐變反應。上述褐變僅生成淡色醬油,如需要黑褐色醬油,須加入醬色,即焦糖色素(糖在150~200℃下焦化而成,醬油發酵中無此過程)。因此,將制成的曲與鹽水混合,在保溫發酵過程中,能加速各種酶在適宜溫度下的化學變化,產生鮮味、甜味、酒味、酸味與鹽水的咸味混合,而變成醬油特有的色、香、味、體。醬油香氣成分的形成則更加復雜,已發現有多達80余種微量香味成分,主要有酯類、醇類、羥基化合物、縮醛類及酚類等,它們的來源主要有由原料成分生成、由曲霉的代謝產物所構成、由耐鹽性乳酸菌類的代謝產物所生成以及由化學反應所生成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