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的優勢,使五常出現了不少鐘情于這片黑土地的新的“莊園主”。如今,五常的稻田全部分到農戶家,自己投入,自己管理,優勝劣汰,大則越來越大,小則日益萎縮。外出打工的,出國掙錢的,都把稻田轉包給了大戶。規模較大的農戶擁有稻田150畝以上。我在副市長閻中的陪同下,走向大田,走向農家,采訪了五常鎮新村村張瓦房屯的孫光浩。這位朝鮮族農民一家5口,1983年開始種地,10年后面積越來越大,現在成為擁有約260畝水稻田的“莊園主”。38歲的孫光浩高中畢業后考入航空學校,到部隊當過飛行員,轉業后就回農村種田。我采訪他的時候,他正在稻田里收割。在金燦燦的稻浪中,孫光浩駕著聯合收割機,那沙沙作響的收割脫粒聲分明奏響豐收的樂曲。他種的全是稻,***忙時一天雇20來個勞工。除去投入及各種費用,孫光浩一年能賺5萬元左右,這個數字在當地可謂是大戶了。普遍來說,五常的農民要比五常城里人富。鐘情于黑土地的孫光浩就這么腳踏實地用自己的勤勞播種“綠色”,播種希望。
握別孫光浩之后,副市長閻中告訴我,五常除了大米這個綠色食品的之外,山產品的資源也特別豐富,山野菜、山野果、山藥材以及菌類等綠色食品有幾百個品種,就連低度古泉酒也于1995年成為全省白酒類產品中獲綠色食品使用標志的綠色產品。在我與閻副市長話別的那一刻,他誠懇地告訴我,五常市百業待興,視投資者、合作者為上帝,視引資者為功臣,希望通過上海的新聞單位為五常的經濟發展作貢獻。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次中國產品評選活動中,五常綠風米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五常牌”大米被評為中國產品,成為目前中國僅有的7個大米之一,也是我市的中國大米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