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認識和利用礦泉水,就是從礦泉水能治療某些疾病開始的。我國在秦漢以前,就有利用陜西的驪山湯泉治療疾病的記載。在公元一世紀時,東漢的張衡在《溫泉賦》中記述了利用溫泉治病、防病的作用。明代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我國各地有600多處礦泉,并進行了一次分類,提出了利用不同類型礦泉水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后人逐步揭示了礦泉水具有醫療作用的科學依據。人類機體的構成,其質量的60%~70%是水分,并與許多的化學成分或元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礦泉水的外給來源,對礦泉水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①大氣降水入滲水,一般礦化度較低。礦泉水動態受降水影響明顯,宏量和微量組分有豐水期低,枯水期高的特點。②地下水徑流或深部斷裂補給,斷裂帶脈狀水和層間水在徑流過程中和較好的封閉環境下,通過水巖作用,使圍巖中的部分礦物質溶于水中形成礦泉水。③沉積盆地深部,補給條件差,徑流滯緩,處于停滯狀態。沉積物中多種微量元素及鉀、鈉、鈣、鎂、氯化物等在封閉條件良好的還原環境下保存下來,通過水巖作用溶入水中。對缺鋅病患者,補鋅具有明顯的療效。人體中鋅的排除,主要是經腸道,少量是從尿和汗液中排出,每升汗液中含鋅約1mg。人體缺鋅會導致一系列的生理紊亂,很多器官和組織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以鋅對人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人體攝入過量的鋅也是有害的。人們一般是從食物和飲水中攝取鋅,所以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鋅含量不得超過1.0mg/L。一般飲用水中含鋅量很低,但是某些礦泉中含有一定量的鋅。我國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規定,鋅的界限指標為大于或等于0.2mg/L。因此,長期飲用鋅礦泉水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