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是現代建筑工程中較普通的結構形式之一。我國是較早用鐵制造承重結構的,遠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46-219年),就已經用鐵做簡單的承重結構,而西方在17世紀才開始使用金屬承重結構。公元3-6世紀,聰明勤勞的我國人民就用鐵鏈修建鐵索懸橋,的四川瀘定大渡河鐵索橋,云南的元江橋和貴州的盤江橋等都是我國早期鐵體承重結構的例子。我國雖然早期在鐵結構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束縛,科學不發達,因此,長期停留于鐵制建筑物的水平。直到19世紀末,我國才開始采用現代化鋼結構。新中國成立后,鋼結構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在設計、制造和安裝等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種復雜建筑物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在全國各地已經建造了許多規模巨大而且結構復雜的鋼結構廠房、大跨度鋼結構民用建筑及鐵路橋梁等發達在非居住建筑上的應用十分迅速,并正在向多層居住建筑拓展。非居住建筑以四層以下的門式輕鋼結構為主,跨徑一般大于20m,普遍用在大跨的輕工、電子、倉庫、加工等車間的建造,也有應用在日用的超市、臨時用房、飛機庫等。輕鋼結構居住建筑一般用于多層(4~6層)與高度24m以下(7~9層)的高層。通過增設耗能支撐等消能部件,居住輕鋼結構也可用于更高層。居住輕鋼結構多采用由熱軋H型鋼組成的框架結構,結點采用高強螺栓連接(輔以焊接),樓板多采用壓型鋼板襯底代替模板的鋼筋砼結構,屋面板與外墻多采用集保溫、防水于一體的彩色涂層鋼板,分戶墻多采用防水輕質墻板。建筑防火技術對于輕鋼結構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防火技術的應用,在墻的兩側與樓蓋的天花處貼防火石膏板,對于普通防火墻和分戶墻用25.4毫米厚(1吋)石膏板保護,以達到1個小時的防火要求,另外在墻體墻柱間與樓蓋擱柵間填充的玻璃纖維對于防火與熱傳遞也起了積極的保護作用。建筑隔聲技術建筑隔聲技術在輕鋼建筑中,在內外墻及樓蓋擱柵間填充玻璃棉,有效阻止了通過空氣傳播的音頻部分,而對于通過固體傳播的沖擊聲,在美國的多層輕鋼住宅中,作了如下構造處理:對于分戶墻用二道墻柱構成帶有中間空隙的二道墻體;而對于吊頂用的固定石膏板的小龍骨,用帶有小切槽的彈性構造以有效減少樓層間的固體聲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