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是現代建筑工程中較普通的結構形式之一。我國是較早用鐵制造承重結構的,遠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46-219年),就已經用鐵做簡單的承重結構,而西方在17世紀才開始使用金屬承重結構。公元3-6世紀,聰明勤勞的我國人民就用鐵鏈修建鐵索懸橋,的四川瀘定大渡河鐵索橋,云南的元江橋和貴州的盤江橋等都是我國早期鐵體承重結構的例子。我國雖然早期在鐵結構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但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束縛,科學不發達,因此,長期停留于鐵制建筑物的水平。直到19世紀末,我國才開始采用現代化鋼結構。新中國成立后,鋼結構的應用有了很大的發展,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在設計、制造和安裝等技術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掌握了各種復雜建筑物的設計和施工技術,在全國各地已經建造了許多規模巨大而且結構復雜的鋼結構廠房、大跨度鋼結構民用建筑及鐵路橋梁等舒適性輕鋼墻體采用節能體系,具有呼吸功能,可調節室內空氣干濕度;屋頂具有通風功能,可以使屋內部上空形成流動的空氣間,屋頂內部的通風及散熱需求。快捷全部干作業施工,不受環境季節影響。一棟300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只需5個工人30個工作日可以完成從地基到裝修的全過程。環保材料可回收,真正做到綠色無污染。節能全部采用節能墻體,保溫、隔熱、隔音效果好,可達到50%的節能標準。輕鋼結構和重鋼結構的區別判定結構為重鋼與輕鋼結構確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很多有經驗的設計師或項目經理也常常不能完全說明白,但我們可以以一些數據綜合考慮并加以判斷:1、廠房行車起吊重量:大于等于25噸,可以認為為重鋼結構了。2、每平米用鋼量:大于等于50KG/M2,可認為是重鋼結構。3、主要構件鋼板厚度:大于等于10MM,輕鋼結構用的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