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關公戰秦瓊”的硬傷屢見不鮮:在《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夢斷紫禁城》中,動不動就出現唱京劇的場面,和珅等人居然還時不時哼哼幾聲京劇,這可能?京劇在乾隆年間還沒有形成。還有,清代官員家中竟然掛著毛澤東的詩詞,上世紀80年代的音像店卻掛著郎朗的海報等。有人總結說“秦王宮里念唐詩,漢朝有了簡化字。服飾頭發超現代,張冠李戴何其多。不考史實真與假,常令張飛戰岳飛,可憐現在大導演,如此捉弄歷史劇”。筆者禁不住想說,影視創作可否多一些“慢作品”。快餐制作法盛行,成?
長影集團副總裁、導演韓志君說,他上世紀80年代進長影,當時長影的小白樓里,每天都住著十五六個作家在一起修改劇本,藝術創作上精益求精。有時,全廠一年甚至只打磨一部農村電影。一部農村戲里有一頭小花豬,開拍時,小花豬還是一頭小豬崽,拍到后期時,小花豬已經長成了大花豬。劇組沒有辦法,只好找來一頭小白豬,化裝成“小花豬”繼續拍攝。有了這個慢勁頭,精雕細磨,自然就容易出精品、沒瑕疵。
雖然電影制作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藝術責任感和精品意識卻不能降低。還是多一些“慢作品”意識吧: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實;少一些過分功利,多一些藝術責任;少一些藝術投機,多一些藝術虔誠;少一些不擇手段,多一些實事求是。寧可慢一點、穩一點,扎實一點,也要讓藝術拍攝服膺規律、尊重科學。影視作品中的硬傷才能得到避免,藝術質量才能得到整體提高。
九日木華視覺營銷機構http://www.gzjrm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