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彩
真正的釉下彩繪瓷出現在唐代的長沙窯,工匠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出不同的圖案,施青釉經高溫燒制。自此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屢創出驚世之作,如景德鎮的青花、醴陵的釉下五彩。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出現,突破了唐代長沙窯的釉下單一彩瓷,以及元代德鎮青花、釉里紅單色彩繪之風貌,使釉下彩瓷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世人稱譽醴陵釉下彩瓷 “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
1906年,釉下五彩瓷器進貢清廷,獲慈禧青睞。
1910年,釉下五彩瓷器在中國歷史上次大型博覽會——南洋勸業會上獲一等金獎。
1911年,釉下五彩瓷器在意大利都朗博覽會上獲得較優獎,首度為國爭光。
1915年,釉下五彩瓷器扁豆雙禽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并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扁豆雙禽瓶”也由此成為國之瑰寶,其器型也被稱為“巴拿馬”瓶,為中國瓷器器型增添了又一傳世經典。
健康環保,永不褪色
釉下彩瓷以其經典的釉下技藝健康陶瓷之綠色新風尚。相比各種釉上彩和釉上花紙裝飾的有毒顏料釋放,釉下彩瓷的顏料經過1380℃的高溫,使彩料中的熔融物與坯釉相互粘合。而覆蓋在顏料表面的釉層經高溫玻化后,有效地封閉了顏料中的鉛、鎘等重金屬,使之不會對人體健康帶來任何危害。同時由于玻化層的保護還能抵抗自然酸堿的侵蝕,使釉下彩瓷經久耐磨,永不褪色。
手工汾水,彰顯尊貴
釉下五彩瓷生產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來完成。可謂一點一滴,一坯一筆,都浸潤了藝人直接的情感、思想與智慧。手工的,所以珍貴的。
釉下五彩裝飾工藝的程序大致分為五個步驟:① 在素燒坯上構圖;② 勾線 (或墨線或色線); ③ 汾水(在雙勾線內填色料水);④ 罩釉;⑤ 燒成。其中勾線和汾水是釉下五彩瓷裝飾工藝中的重要步驟。勾線的基本過程就是根據事先設計好的紋樣,在坯體上用一種油性材料勾勒出圖案的輪廓。線條有墨線和色線兩種,根據裝飾需要進行選擇或搭配。墨線在一定溫度下消失,呈現白色線條的效果,這是釉下五彩瓷的。汾水即在輪廓線內填所需色相的各種飽含水分的釉下五彩色料。由于陶瓷色料溶解在水分中,故稱這種填色工藝為汾水。用這種填色方法制作的作品,色彩潤澤、接色自然、飽含水分感,具有其它裝飾技法不能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