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古建構件_木雕雀替雕刻精美形式-實木仿古雀替
在幾千年的我國古代建筑文明制式里, 雀替可是我國古建木作結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斗拱、翹檐、戧獸、瓦檔、懸魚、掛落、窗欞、垂花、抱鼓石、風火墻等構成了華夏特有的建筑風格。雀替通常是安置于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承托梁枋的石或木的構件,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可以減少梁與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頭、梁枋的負荷能力,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傾斜。雀替也可用在柱間的落掛下,作為裝飾性的構件。
在漫長的中華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和制式。在宋代《營造法式》中它被稱作 “綽幕”、“ 角替”。后也有“插角”或“托木”的叫法,而到清代就以“雀替”而盛名了。據史料記載, 發現較早的雀替是在北魏時期云岡石窟中。元代以前雀替構件大多用于內檐,而元代后, 特別是清代的雀替普遍用于外檐額枋下。較早期的雀替橫向跨度較大,南北朝時其長度占柱間距的三分之一,朝代越后其長度就越縮短。清代時則只占到柱間距的四分之一了。且清代雕飾增多,雀替多數已完全變成裝飾的構件了。
雀替按照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分為石雀替和木雀替兩類。若按照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樣式分類,可分為:大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雀替(普通雀替)、騎馬雀替、龍門雀替、和花牙子雀替(掛落)七大類。而按照雀替的雕刻手法看,又有圓雕、浮雕、透雕之分。
經過幾個世紀的更替, 雀替己完全形成了南北方各自的地域特點。南方的雀替細膩精致,北方的雀替樸實沉穩。其材料、工藝、形式、裝飾、色彩也在由簡而繁地演變著,由室內到外檐或并用,形式由單一到多樣,給傳統建筑帶來了力與美的和諧, 動與靜的相濟,舒緩與張揚的諧調。
“牛腿”的學名叫“撐拱”、“斜撐”、“托座”,它的形狀如一把直角三角形,依附在檐柱外向上端的位置,使屋檐的重量通過“牛腿”傳承到檐柱上,從而保持房屋結構的穩定性和牢固性。它不僅承擔屋檐重量的作用,同時也是房子裝飾的亮點。一般來講,在房子上雕刻“牛腿”的,必定是資材充裕的人家。
隨著建筑材料的演變和發展,帶有“牛腿”的木結構建筑退出了歷史舞臺。不再具有實用價值的“牛腿”,卻在古玩收藏界挺進了“牛市”。而對于普通大眾來說,這個“牛腿”不能吃,只能掛在逐漸“老去”的古宅上,成為人們相機鏡頭中的一道風景。撐拱、撐弓、雀替、撐木;斜撐、牛腿、馬腿、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