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全銅實心
規格:全套4支 皮革包裝
長度:10.5厘米左右
杵針療法簡介
杵針療法,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李仲愚老先生家傳十四代,又經李老先生六十多年的精深研究,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
獲得198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四川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
杵針穴位與手法
一、杵針療法的特殊穴位
杵針療法常用穴位與針灸療法常用穴位相同,如十四經腧穴,奇穴等。但杵針療法還有其特殊的穴位。
(一)八陣穴
八陣穴是一個腧穴為中宮,中宮向外的一定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把這個圓分為八個等分,即天、地、風、云、龍、虎、鳥、蛇,與八卦相應為乾、坤、坎、離、震、艮、巽、巽、兌,形成八個穴位,艱險為外八陣。再把中宮到外八陣的距離分與三等分,畫成兩個圓圈,即為中八陣和內八陣。內、中、外陣上的穴位就形成了八陣穴。
杵針常用的八陣穴有:》
1.百會八陣(泥丸八陣)2.風府八陣3.大椎八陣4.身柱八陣5.神道八陣6.至陽八陣7.筋縮八陣8.脊中八陣9.命門八陣10.腰陽關八陣11.腰俞八陣
(二)河車路
人體氣血通過經絡的運行,周而復始,如環無端,不停地升降運轉。杵針療法就是用杵針在人體河車路上,通過施行各種手法,促進人體氣血運行,暢通經脈,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人體河車路可分為頭部河車路。腰背部河車路,胸腹部河車路。各河車路根據所屬臟腑和主治不同,又可分為若干段。
1.頭部河車路
①河車印腦段 ②河車腦椎段
2.腰背部河車路
①河車椎至段 ②河車陽命段 ③河車命強段
3.胸腹部河車路
①河車天膻段 ②河車腦闕段 ③河車闕極段
(三)八廓穴
1.服八廓 2.耳八廓 3.鼻八廓
二、杵針工具
一套杵外回件,分別為七曜混元杵、五星三臺杵、全金剛杵、奎星筆。其結構為針身、針柄、針尖三個部分。在作杵外治療時持杵方法有兩種即執筆法、直握法。
三、杵針操作時的基本手法
(一)點叩法:
行杵時,杵針尖向施術部位反復點叩或叩擊,如雀啄食,點叩叩擊頻率快,壓力小,觸及淺者,刺激就?。稽c叩叩擊頻率慢,壓力大,觸擊深者,刺激就大。以叩至皮膚潮紅為度。面積小的腧穴用奎星筆點叩,面積大的腧穴用七曜混元杵或五星三臺杵叩擊。
(二)升降手法
行杵時,杵外尖接觸施杵腧穴的皮膚上,然后一上一下地上推下退,上推為升,下退為降。推者氣血向上,退者氣血向下。此法一般用全銅杵或奎星筆操作。
(三)開闔手法
行杵時,杵針尖接觸施術腧穴部位的皮膚上,然后醫者逐漸貫力達杵針尖,向下行杵,則為開,進杵深度以病人能忍受為度,達到使氣血向四周分散的目的,隨之醫者慢慢將杵針向上提,但杵針尖不能離開施術腧穴部位的皮膚,此為闔,能達到氣血還原的目的。此法一般用金鋼杵或奎星筆操作。行杵針,用杵針的針柄緊貼施術腧穴的皮膚上,從內向外,再從外向內,作太極運轉,或作順時針,逆時針運轉,或作左右運轉,或作環形運轉。臨床上根據施術腧穴部位的不同而作不同的運轉手法。八陣穴多作太極運轉手法,河車路多作上下,左右運轉手法。
(五)分理手法
行杵時,杵針柄或杵針肖緊貼施術腧穴的皮膚上,作左右分推則為分;上下推退則為理,該法又稱分筋理氣法。此法一般用于八陣穴和河車路穴位
四、杵針療法的補瀉手術
杵針療法的補瀉手法,以補虛瀉實,祛邪扶正,調理氣機,平衡陰陽,防病治病為目的,與針刺補瀉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氏崇歷代針砭之至理,發揚師傳之奧妙,頗有臨床之心得,概括杵針的經手法如下:
(一)升降補瀉法
補法:杵針尖點叩腧穴后,向上推則為輔法。瀉法:杵針尖點壓腧穴后,向下推動,則為瀉。
(二)迎隨補瀉法
若作升降補瀉時,腧穴不能確定上下時,可用迎隨補瀉法。
補法:隨經絡氣血循行或河車路氣血的循行,太極運行方向行杵者為補法。瀉法:逆經絡氣血循行或河車路氣血的循行,太極運行方向行杵時為瀉法。
(三)開闔補瀉法
補法:杵針尖點壓在腧穴上,由淺入深,漸進用力,向下行杵,則為補法。瀉法:杵針尖點壓在腧穴上,由深漸淺,迅速減力,向上提杵,則為瀉法。也可以用針刺的“燒山火”“透天涼”的補瀉手法體現杵針的開闔補瀉法。
(四)轉重補瀉法
補法:凡輕成行杵,則為補法。
瀉法:凡重深行杵,則為瀉法。
(五)徐疾補瀉法
補法:凡快而輕的手法,則為補法。(一息在5次以上)。
瀉法:凡重而慢的手法,則為瀉法。(一息在4次以下)。
(六)平補平瀉
行杵時輕重、快慢適中或迎隨、升降、開闔均勻者,則為平補平瀉法。
李氏杵針補瀉手法,可以單獨用一種補瀉手法,也可以幾種手法結合運用。如若補之,宜輕而快行杵;若浮之,可重而慢行杵。余如升降、開闔、迎隨亦“調氣之放,必在陰陽也”(《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