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度測試-塑料洛氏硬度測試-邵氏硬度測試-金屬洛氏硬度測試 021-6117——3370
硬度測試是檢測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里氏硬度計驗方法之一。之所以能成為力學性能試驗的常用方法,是因為硬度測試能反映出材料在化學成分、組織結構和處理工藝上的差異。常被作為監(jiān)督手段應用于各行各業(yè)。例如在鋼鐵材料中,當馬氏體形成時,由于溶入過飽和的碳原子而增大了晶格畸變,增加了錯位密度,從而降低了塑性變形能力,這就是馬氏體高硬度的原因。顯然含碳量越高這種畸變程度就越大,則硬度也越高,不同含碳量的鋼在淬火后,硬度值與馬氏體量及其含碳量間在很大范圍內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淬火鋼回火后的硬度取決于回火溫度及保溫時間。回火溫度越高,保溫時間越長,硬度越低。因此可以利用硬度試驗來研究鋼的相變和作為檢測鋼鐵熱處理效應的手段。
塑料洛氏
測試原理
在規(guī)定的加荷時間內,在受試材料上面的鋼球上施加一個恒定的初負荷,隨后施加主負荷,然后在恢復到相同的初負荷。測量結果是由鋼球壓入材料的總深度,減去卸去主負荷后規(guī)定時間內的彈性恢復以及初負荷引起的壓入深度。
術語及定義
洛氏硬度標尺每一分度表示壓頭垂直移動0.002mm。洛氏硬度值由下式求出:
HR=130-e/0.002
HR—洛氏硬度值
e-主負荷卸除后的壓入深度
邵氏
測試程序
邵氏A型硬度測試方式:
使用邵氏A型硬度機測試,測試時需注意按照標準。
按照標準,測試環(huán)境須在標準狀態(tài)下(23±2℃,50±5% R.H) 進行,且測試前試片須在標準狀態(tài)下放置40小時以上。測試時,將試片置于硬度試驗機平臺上。調整使壓針頭與試樣表面的距離至25.4±2.5mm,然后,施加合適力度(不沖擊被測物)使壓針頭壓在試樣上。待完全壓下,與測試物接觸1秒內,立即讀取刻度值到整數字并記錄其結果。(根據不同的標準,讀數時間有不同)
為了讓數值準確,需量取5處且每處相距6mm以上。(部分標準取平均值作為硬度,部分取中間值)
若試驗結果低于10或高于90則不適用此硬度試驗機。大于90時改用邵D型硬度計。
邵氏D型硬度計:
測試方法和A型一致,但若試驗結果低于20或高于90則不適用此硬度試驗機。低于20時,改用邵A型硬度計。
簡單來講,邵氏A測試比較軟的材料(如橡膠),邵氏D測試比較硬的材料(如塑料)。
金屬洛氏
測試原理
將壓頭(金剛石圓錐、鋼球或硬質合金球)分兩個步驟壓入試樣表面,經規(guī)定保持時間后,卸除主試驗力,測量在初試驗力下的殘余壓痕深度h,根據h值及常數N和S計算洛氏硬度。
術語及定義
洛氏硬度=N-h/S
術語及定義Terms and Definition
初始試驗力-------試驗時預加載試驗力。
主試驗力-------使測量樣品產生殘余壓痕的加載。
總試驗力-------初始試驗力加上主試驗力。
測試程序
洛氏硬度應選擇在較小的溫度變化范圍內進行,因為溫度變化可能會對試驗結果有影響。所以試驗一般規(guī)定在10~35℃的室溫進行。試樣應平穩(wěn)地放置在剛性支承物上,并使壓頭軸線與試樣表面垂直。避免試樣產生位移。使壓頭與試樣表面接觸,在無沖擊和振動的情況下施加試驗力,初試驗力保持不應超過3秒。將測在不小于1s且不大于8s的時間內,從初試驗力增加到總試驗力,并保持4s±2s,然后卸除主試驗力,保持初試驗力,經過短暫穩(wěn)定后,進行讀數。為了讀數準確,在試驗過程中,硬度計應避免受到任何沖擊和震動。
在多處取值時,兩相鄰壓痕中心間距離至少應為壓痕直徑的 4倍,但不得小于2mm。任一壓痕中心距試樣邊緣距離至少應為壓痕直徑的2.5倍, 但不得小于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