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生態農業,就是從系統思想出發,按照生態學、經濟學原理,自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和完善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由于它回避和解決了現代農業帶來的各種問題,因此作為未來農業的一個發展方向,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推崇。截至1998年底,僅我國就進行了50個生態農業示范縣、2000個生態農業示范點的建設。其中北京市大興縣留民營村更是于1987年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生態農業新村”的稱號并被評為全球環保500佳。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產技術和社會需要,可以組合出多種多樣的生態農業系統模式,其主要代表有: (1)充分利用空間和土地資源的農林立體結構生態系統。該系統是利用各生物物種的特性,通過合理組合,建立各種形式的立體結構,以達到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土地資源、提高生產力的目的。主要包括各種農作物的輪作、間作與套種。 (2)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系統。該系統利用生物物種的食物鏈組合,使每一類資源在能量消耗和轉化過程中都達到為充分和徹底。如“雞吃菜葉—豬吃雞糞—豬糞產沼氣—沼氣渣肥菜田”的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的小型循環系統。 (3)水陸交換的物質循環生態系統。如桑基魚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