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列強進入中國。外國商人為了推銷產品,開始在中國創辦商業報紙。如香港英文報《中國之友》等,刊登商品、行業等廣告。1853年香港出現份中文報《遐邇貫珍》,開始經營廣告業務。1858年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份中文商報《香港船頭貨價紙》,即后來的《香港中外新報》。《中外新報》以商情、船期等廣告為主要內容。19世紀6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經濟樞紐,報業也蓬勃發展。如的《申報》大量刊登廣告。1919年《申報》的發行量增加到3萬份,其廣告占整個版面約50%。1914年爆發了次世界大戰,列強無暇東顧,我國民族工業獲得發展,廣告進入了發展時期,內容遍及銀行、香煙、百貨、醫藥等行業。據上海《新聞報》1923年記載,廣告費收入每年幾乎上百萬元。同時廣告注重文字、編排、繪畫等形式,圖文并茂,增強了廣告藝術性。除報刊廣告,其他廣告形式如廣播廣告、霓虹燈廣告、路牌廣告、櫥窗廣告等相繼出現,各類招牌廣告爭奇斗妍,引人入勝。廣告代理也開始在上海興起,當時華南廣告公司創辦人林振彬,被稱為“中國廣告之父”。與廣告業的發展相適應,我國廣告學的研究、教育也在“五·四”運動時期起步。1913年,我國出版美國人休曼的《實用新聞學》,1918年,北京大學青年教授徐寶璜在《新聞學》一書中,設專章論述“新聞紙之廣告”,被廣告史家稱為我國較早涉及廣告與研究的著述。雖有上述成績,但總體看來,中國廣告業取得了一定發展,卻極不均衡,水平低下,成就不大。理念文化編輯一類是基本要素,又稱為顯性要素。它通過信源、信息、媒體、通道、對象和反饋,擴大廣告文化的氛圍,強化廣告的全面功能。另一類是隱性要素。它通過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時空環境、文化背景、意識進一步拓寬廣告文化的功能。構成廣告文化顯性要素的信源,是指信息的發布來源,即廣告客戶,要發布廣告信息的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主要是公司和企業。顯性要素中的信息,是指廣告客戶要向消費者宣傳的商品、勞務、觀念或公共關系等方面的信息。顯性要素中的媒介,是指以記錄和保存廣告信息并隨后由其重現廣告信息的載體。媒介與廣告信息密不可分,離開了媒介,廣告信息就不存在,就談不上廣告信息的交流和傳播。顯性要素中的信道,是指信息傳遞的途徑、渠道。不同的廣告信息可以選擇不同的廣告媒體。如廣告信息是文字類,可以選擇印刷媒體;如廣告信息是聲像,就要選擇電子媒體等等。顯性要素中的受眾,是指廣告信息的接受者和利用者,即特定的廣告對象。顯性要素中的反饋,是指廣告對象接受廣告信息后的反應。在傳播過程中,這是一種信息回流。廣告傳播者可以根據反饋來檢驗廣告宣傳的效果,并根據反饋的信息來調整改進自己的廣告活動。廣告不同于一般大眾傳播和宣傳活動,主要表現在:1.廣告是一種傳播工具,是將某一項商品的信息,由這項商品的生產或經營機構(廣告主)傳送給一群用戶和消費者;2.做廣告需要付費;3.廣告進行的傳播活動是帶有說服性的;4.廣告是有目的、有計劃,是連續的;5.廣告不僅對廣告主有利,而且對目標對象也有好處,它可使用戶和消費者得到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