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G簡介
美國Haemoscope公司生產的血栓彈力圖儀(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種從整個動態過程來監測凝血過程的分析儀。血栓彈力圖儀于1948年由德國人Harter發明,80年代開始廣泛用于臨床指導術中輸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已成為當今圍術期監測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世界上先進進行血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輸血指南里使用該設備。其節約20%-50%的血制品使用功能被國內、外臨床文獻大量證明。該設備在95-96年開始在心臟外科開始使用。目前以TEG為主要監測手段的體外循環術中凝血監測方案已經在世界上40多個使用。2004年,該設備上市了抗血小板藥物療效監測的方法—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圖試驗,從而為臨床帶來了快速、準確的監測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術。國內外近4000份臨床文獻從各個角度就TEG對臨床診療效果進行了論證。
TEG在國內的使用情況
我國許多醫院的麻醉科、ICU、體外循環、器官移植科等在2000年左右使用TEG指導術中成分血和凝血相關藥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大量文獻報道。2006年,檢驗科開始使用TEG作為凝血檢測的篩選和補充;同年,一些輸血科開始將TEG正式納入臨床選擇血制品的客觀依據,并開始用TEG進行血制品使用的管理的主要設備。使臨床醫生真正做到了在合適的時間,選擇和使用正確種類和劑量的成分血制品,從根本上杜絕了我國臨床用血的盲目和浪費。2006年初,TEG的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圖試驗開始在中國上市,從而開創我國心腦血管病抗血小板藥物檢測的新方法。填補了我國臨床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缺乏藥物療效監測的空白。為實現個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療和解決PCI冠脈搭橋等手術的疑難病例,開創了新的起點。同時它為預防血栓和進行血栓分層等領域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檢測方法。
認可的檢測方法
TEG血栓彈力圖試驗列入2007年6月衛生部公布的《醫療機構臨床檢驗項目目錄》和《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試行2001年版)》新增和修訂的項目目錄中。
TEG與傳統凝血試驗的主要區別
TEG能從一份血樣完整地監測從凝血開始,至血凝塊形成及纖維蛋白溶解的全過程。對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纖維蛋白溶解等方面進行凝血全貌的檢測和評估。結果不受肝素類物質的影響。15-20分鐘出結果,帶有自動診斷功能。
常規實驗室檢查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酶原時間(PTT)或D-Dimer等只是檢查離體血漿和凝血級聯反應中一個部分。即內或外源性凝血旁路這部分,或纖維蛋白溶解部分的情況,是凝血全過程片段地、部分地描記。結果常常受肝素類物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