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西北糜子、五谷雜糧黃糜子、紅糜子、寧夏糜子
中文名稱:穄子
拼音:méizi
別稱:黍、稷、禾祭、糜
俗稱:黃米
分布區域:中國主產區集中在中國長城沿線地區
功效:養胃健胃、補氣益氣
用途:可磨面作糕點,用于釀酒
分布范圍:我國西北、華北、西南、東北、華南以及華東等地山區,新疆偶見有野生狀的。
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溫暖地區
營養成分:糜子蛋白質含量12%左右,較高可達14%以上;淀粉含量70%左右,其中糯性品種為67.6%,粳性品種為72.5%。糯性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很低,糯性品種不含直鏈淀粉。粳性品種中直鏈淀粉含量一般為淀粉總量的4.5%∽12.7%,平均為7.5%;脂肪含量3.6%,此外還含有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B6、B1、B2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鈣、鎂、磷及鐵、鋅、銅等礦物質元素。
藥用價值:糜子性味甘、平、微寒、無毒,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之一,《內經》、《本草綱目》等書中都有記述。據《名醫別錄》記載:稷米"入脾、胃經",功能"和中益氣、涼血解暑"。煮熟和研末食,主治氣虛乏力、中暑、頭暈、口渴等癥。黍米"入脾、胃、大腸、肺經",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除熱愈瘡"。主治脾胃虛弱、肺虛咳嗽、呃逆煩渴、泄瀉、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