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燈籠
石燈籠也是造型藝術的一種。石燈籠它用各種石材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品。石燈籠是一種東亞傳統照明用具,源自中國。石燈籠較早雛形是中國國供佛時點的燈,也就是供燈的形式,后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石燈籠表明“立式光明”的意思。現今石燈籠來廣泛用于寺廟和園林建筑。
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漢族傳統工藝品,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吉利喜慶的氛圍。燈籠也是為了防止風吹滅燈火而制成的用具,室內神龕使用的燈籠是木質框架。而室外的則有堅實的石燈籠,一般都是立在地上的燈幢。
中國的石燈籠遲出現在漢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至唐代,見于寺院、廟宇、園林等,五代之后逐漸少見。佛寺一般都在殿堂正前方設置石燈籠,慧炬長明,代表佛的無窮智慧與法力。現存中國境內較早的石燈籠為山西太原童子寺北齊石燈籠。唐代石燈籠則有大慶八年(773年)所建山西長子縣慈林山法與禪寺石燈籠、陜西干縣石牛寺石燈籠、河北曲陽北岳廟盤龍石燈籠等,此外還有黑龍江寧安渤海鎮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光隆寺中的石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