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數量表達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藝”、“十八學士”等。佛教中也有許多“十八”,,如“《十八部論》、“十八界;、“十八變”;“十八層地獄”等,“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顯然與這種“十八”情結有關。十八羅漢是在十六羅漢的基礎上加上另兩位而形成的。較早記錄這件事的是宋代蘇軾,他在《自南海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羅漢》;文中一一列舉出十八羅漢的姓名,前十六位羅漢即《法住記》中列的十六羅漢名,新增補的兩位羅漢,第十七位是“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位是“賓頭盧尊者”。這與位其實是同一位,只不過一個用全稱,一個用尊稱。后來,宋代志磐在《佛祖統計》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見解,認為第十七位應是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君徒缽嘆尊者,也就是“四大羅漢”中不在“十六羅漢”中的那兩位。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羅漢應是降龍羅漢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皇帝欽定,自此十八羅漢就以御封為準了。藏傳佛教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彌勒。十八羅漢取代十六羅漢后,影響越來越大,十八羅漢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廟中則比較常見,一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豎三世佛”的環衛存在。“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虛,坐起苦極,我雖富貴,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可畏驚,”后經過北門,看見一個梵行沙門,圓頂法服,威儀有度。一手持缽,一手持杖,嚴肅安詳的走過來:太子肅然起敬的贊嘆說:“善哉善哉!這才是使人向往的生活啊!”此后太子就常為安身立命,求得解脫的問題沉悶苦惱。到了他十九歲的時候,他下了出家學道的決心,就在二月初八日的夜里,中夜起身,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對熟睡中的愛妃和嬌兒——耶輸陀羅所生的羅候羅——看了后一眼,斷然潛出宮門,喚醒他的仆人車匿,騎上駿馬健陟,策馬出城、出了北門,回顧巍峨的宮城,他發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覺,。度脫眾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