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銅雕起步發展比較晚,20世紀初,上海,北平,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出現過少量的城市銅雕,大多都為紀念性質的銅雕塑形式。同時,當時的一批當代文化的追求者,走出國門,前往西方學習,開創了中國銅雕塑的現代形態。能代表當時城市銅雕塑形態的作品和作有,李金發的《伍廷芳坐像》,由于當時中國舊社會的動蕩不安、經濟萎靡,根本談不上城市景觀規劃,品位提升等一些大型項目,更談不上互動性質的景觀裝置。只有幾個較早接受西方影響的城市,建立了為數很少的城市銅雕,對整個中國城市銅雕的發展沒有起到促進的作用。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制作。戰國至泰漢時期出現的大量用于陪葬的陶質和木質的人物及動物俑像。展現了強烈的本民族雕塑藝術的特色。兩漢之際佛教傳人中國。東漢至十六國時期的佛像作品,造型古樸。北魏的佛像制作在吸收外來藝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的雕刻技法,體現出豐澹華美,清新俊逸的漢文化特色。東魏和西魏的佛像,面容親切藹然,蘊含著深切的宗教內涵;北齊、北周的作品,技法上更趨熟,人物塑造比例得當。情態表現開始走向世俗化。南朝的佛教藝術也形成了獨特而有影響力的風格,其形象上的秀骨清像和服飾上的褒衣博帶。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逐漸成為南北朝佛教造像的一個共性特征。唐代是中國雕塑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唐代佛像雕塑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藝術精華的同時,結合本民族深厚的藝術傳統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壯闊,莊嚴深沉的藝術風格。唐代的彩色陶俑以生動的造型和絢爛的色彩,多側面地反映出唐代豪華富麗的社會生活。宋代的佛教造像以彩塑和木雕為主,體現人物的情感和神態尤為細膩真實。元、明、清時期的佛教雕塑伴隨著技術上的高度成熟也帶來了造型上的陳陳相因,缺乏生氣;與此同時,中國的工藝雕塑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