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銅鐘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鐘通高7.02米,較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為目前我國發現重的銅鐘。鐘樓正南為一座與圍墻相連的三聯大門,中門內為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重建鐘樓碑一通,螭首方座,碑首題額《御制重建鐘樓碑記》,碑陽為經筵講官戶部尚書梁詩正奉敕敬書碑文,碑陰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京兆尹薛篤弼書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碑文。 文物造型 鐘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165厘米,重6噸。鐘用銅錫合金 鑄成,鑄造時分為5段,共26塊鑄模,鐘體可見鑄模痕跡。鐘形上銳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鐘身有可調節音律的“蒲牢”形鐘乳32枚,鐘聲美優雅,清脆洪亮。鐘身周圍鑄有紋飾,自上而下分為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圖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顯得生動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