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方案:給水處理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懸浮物質、膠質物質、細菌以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凈化后的水質滿足生活飲用水要求。
基本的給水處理工藝方案
工藝方案一:原水+過濾+消毒
工藝方案二:原水+自然預沉+過濾+消毒
工藝方案三: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過濾+消毒
工藝方案四:原水+混凝+氣浮+過濾+消毒
上述工藝是目前常用的給水處理工藝,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可根據原水水質情況及處理要求進行具體調整。
工藝方案一、二在給水處理的初級階段使用較為普遍,但該工藝顯然已不能滿足用水水質的要求。
工藝方案三、四在工藝方案一的基礎上增加了混凝+沉淀、混凝+氣浮處理工藝。混凝處理主要是向水中加入混凝劑(或絮凝劑),通過混凝劑水解產物壓縮膠體顆粒的擴散層,達到膠粒脫穩而相互聚結;或者通過混凝劑的水解和縮聚反應而形成的高聚物的強烈吸附架橋作用,使膠粒被吸附粘結。混凝處理過程包含了凝聚和絮凝二個階段,凝聚階段形成較小的微粒,在通過絮凝以形成較大的絮粒。在絮粒形成過程中,不但能吸附懸浮顆粒,還能吸附一部分細菌和溶解物質。沉淀和氣浮處理工藝都是為了去除混凝階段產生的絮粒。氣浮與絮粒進行重力沉降的沉淀不同,它是依靠微氣泡,使其粘附在絮粒上,從而實現絮粒強制上浮,達到固、液分離的工藝。氣浮主要適用于(1)含藻類及有機雜質較多的原水(2)低溫度水,包含因冬季水溫較低而用沉淀、澄清處理效果不好的原水(3)水源受到污染、色度高、溶解氧低的原水(4)低濁度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