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是一個融綜合性和性為一體的貿易盛會,2013年第113屆春季廣交會lee365.cn已經閉幕,薈萃了超過15萬種中國商品和海外各具特色的商品,同時廣交會還匯集了東中西部2.4萬多家的企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深刻調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為產業轉移提供了佳的對接平臺。經驗表明,產業轉移是一把“雙刃劍”,東部地區在取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層次低、核心技術少、土地承載力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今后的發展留下了許多隱患。中西部地區要吸取經驗教訓,處理好“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的關系,利用產業轉移的契機轉變當地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一、避免簡單復制。
產業轉移不是低水平重復建設,而是在空間轉換的同時有升級、有創新,是有選擇、有條件地承接。凡是轉移之后產能得不到提升、技術得不到優化、節能降耗水平得不到提高、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得不到增強的產業和項目,要敢于拒絕。向中西部轉移的大多是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一味接受傳統產業而缺乏創新,會使產業結構長期處于低附加值階段,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永遠跟著別人跑,與發達地區經濟水平之間的差距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有可能不斷拉大。
二、注重節能降耗、避免環境污染。
《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將堅持節能環保,嚴格產業準入列為產業轉移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強調要加強生態建設,注重環境保護,強化污染防治,嚴禁污染產業和落后生產能力轉入;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業承載能力。種種跡象表明,東部地區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已經把目光鎖定在了此次產業轉移上,試圖通過產業轉移使企業和項目保存下來。考慮到中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較東部更為脆弱,在謀求發展的同時應制定嚴格的環保門檻,拒絕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業和企業進入,避免重蹈東部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三、結合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要更好地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自己的實際,找準區域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發展區域特色產業,逐步實現與發達地區的錯位發展,避免產業同構和惡性競爭,形成合理的、與東部互補的區域經濟結構。
廣交會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貿易方式靈活多樣,除傳統的看樣成交外,還舉辦網上廣交會lee365.cn,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以及商檢、保險、運輸、廣告、咨詢等業務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廣州,互通商情,增進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