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立火道蓋頂磚下部與上部砌體損壞都比較嚴重,或者次翻修的燃燒室和立火道數量較多時,多采用揭頂方法翻修,揭頂翻修雖然工作量大,但施工比較安全,質量容易。
(1)準備工作:翻修所需耐火材料,同時對燃燒室預修火道磚進行預砌;與修理區相鄰部位(簡稱鄰修區)的支撐設備、保溫板的準備。當預修火道接近或超過煤車軌道時,還應加固修理區的煤車軌道。拔出修理區的橋管、上升管,焦爐用高爐煤氣加熱時,修理區的燃燒室還應做好換用焦爐煤氣加熱的準備。
(2)翻修爐室降溫:降溫前翻修爐室要推空,或者修爐號在修理側裝少量煤(即帶焦修爐),兩側燜爐號推空后再裝煤(盡量避免燜爐號在翻修過程中被迫推焦),有關號停止或減少供熱,翻修號炭化室底腳磚和拉條溝拆除,大彈簧預緊,上升管堵盲板。在兩個邊預修燃燒室的外側依次各設置一個燜爐(修爐側可裝少量煤),和兩個緩沖爐。其中緩沖爐的結焦時間為48小時,第二緩沖爐的結焦時間為24小時。燜爐通常是在推空爐的同時裝煤并在整個修爐期內不出焦。
(3)防雨措施:在雨季修爐,應備有足夠數量的薄鐵板,下雨時覆蓋在施工區的橫拉條上,或者拆除砌體后,在施工區上部搭棚防雨。
(4)鄰修區的保溫:送入活擋墻和由裝煤孔往空爐放入成捆硅藻土磚于修爐號,帶焦修爐時,扒除爐頭焦炭和煤料,砌封墻隔熱,與此同時拆爐頂磚。然后拆除炭化室過頂磚并往鄰墻面安放事先準備好的隔熱板,以防止鄰墻降溫過劇和降低修理區溫度。
(5)護爐鐵件的管理:降溫前應挑開拉條溝蓋磚,使拉條能自由串動,斷開爐體與操作平臺、爐柱與操作平臺的連接點,爐頂大彈簧組與四線小彈簧保持較大噸位促進爐體收縮。當保留火道與相鄰燃燒室溫度降至700~900℃時,上部彈簧組保持正常生產使用的噸位,對修理區的護爐鐵件進行固定。此外,應預先把橫枕與爐柱點焊固定,并將保護板與爐柱點焊為一體。
(6)對相鄰墻面和保留火道進行保護,一是采用對鄰墻和保留火道進行支撐,一是利用保溫器具覆蓋鄰墻及保留火道的所有外露部位。
(7)翻修區拆除:翻修墻面的拆除應由上至下進行,接頭磚的拆除要一塊一塊地盡可能多剔出茬口,以有利于新舊磚的接茬咬縫,并使新舊磚因膨脹差不同而產生的熱應力均勻分散。拆除前為防止磚塊、雜物落入斜道口和燈頭磚,應預先打碎修理墻底層部分磚,清出雜物并遮蓋斜道口和燈頭磚,蓄熱室格子磚頂也應加蓋鐵板。拆除過程中應在縱向方向及時支撐保留砌體,以減少和防止砌體變形或火道隔墻磚被拉斷。
(8)修理區砌筑:砌筑前定好中心線和墻面基準線。層磚應干排、驗縫,以不壓斜道口、燈頭磚,不妨礙牛舌頭磚移動為準,下設滑動縫。立縫均勻分布,與舊磚接茬處隨舊磚,爐頭炭化面隨保護板。不留膨脹縫,但灰縫應比冷態筑爐時大些,以便吸收膨脹量,接茬處用小公差磚。臥縫少打灰漿,以防高向膨脹時,因剪力切斷茬口。翻修火道較多時,爐頭正面至保護板內緣應留膨脹縫,并對爐頭加專設的加壓頂絲,以便在升溫過程中對爐頭加壓。筑完后拆除支撐(鄰修火道的橫撐先不拆)、保溫板,并清掃砌體、取出防塵板,斜道透通,蓄熱室格子磚改板抽出并清除雜物。
(9)烘爐:當修理爐室多時,應砌爐灶烘爐,否則保留區的熱量烘爐。烘爐的升溫速度因翻修區的大小而異,翻修爐頭時按相鄰炭化室結焦時間不短于20~24小時的溫度進行烘爐升溫,升溫速度每晝夜一般不超過200~250℃。多爐室多火道修理時,要控制升溫速度,升溫至700℃后可以點火用煤氣加熱。烘爐過程中還應注意鐵件管理。
(10)投產:在升溫過程中繼續砌爐頂部位,先砌看火眼,后砌裝煤口、填大溝。溫度升至700℃時,可往火道內送煤氣并進行保護板灌漿、砌小爐頭,然后打開機、焦側爐門推出活擋墻、硅藻土磚砌的擋墻和封墻。溫度升至1100~1200℃后開始裝煤投產,再推燜爐號焦炭,并噴補其爐墻,后逐步調至正常結焦時間。
后,拆除煤車軌道加固裝置,砌底腳磚,恢復爐柱與平臺的連結。